2017洛杉矶华语电影节终审评委

 

薛晓路

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担任电视编导,2003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开始职业写作,至今创作了近20部电影和长片电视连续剧作品。2001年编剧电影《和你在一起》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等多个提名和奖项。2002年编剧长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中国播映反响巨大。其后编剧的多部电影电视作品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美国编剧协会优秀剧本奖等。2010年执导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获第7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导演。2013年凭借自编自导的爱情喜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获得中国导演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和提名。2016年凭借自编自导的爱情喜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成为华语影坛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

张真_.jpg

张真

张真老师致力于在当代全球现代化的结构下,多元化的解读中国电影史特有的文化语言,美学,政治特色与性别观念。她的学术专著与编著包括《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2005),《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2007)和《DV制造中国:独立电影之后的数码影像和社会变革》(2015)。 她创始并主持了纽约大学自2001年起的“真实中国”影响双年展,并为纽约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纽约现代美术馆,和台北女性风潮电影节策划组织过中国电影回顾展。张真老师曾获得多项殊荣,包括美国梅隆基金会人文学博士后研究奖金(1998-1999);电影学协会学术论文奖(2000);盖蒂基金会艺术与人文史论奖(2001-2002);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首部学术专著竞赛年度最佳推荐奖(2006)。

Jonathan.jpg

乔纳森·桑格Jonathan Sanger

电影制片人,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等奖项获得人,百老汇戏剧制片人,媒体顾问和娱乐产业顾问;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艺术本科学位及传媒专业硕士学位,是美国导演工会、演员工会、制片人协会、奥斯卡学院协会及电视艺术学会成员。他曾作为导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他制片的作品包括:《象人》(大卫林奇导演)《香草的天空》《红伶劫》《永无止尽》《零号嫌疑犯》《制片人》《天堂旅行》等一系列作品,时至今日他已获得3座奥斯卡奖项和多达21项的奥斯卡提名,以及美国金球奖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诸多大奖。他还曾经创立和主持了“探索”项目,该项目制作了42部短片,其中多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和其他多项国际电影奖项。

ZHANGLING1.jpg

张泠

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电影系助理教授。她自芝加哥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电影声音理论、华语电影史与戏曲、电影与旅行/流动性、电影中的废墟、电影与都市化等议题,也曾拍摄过纪录片。同时,她也是中国大陆著名影评人,笔名“黄小邪”。她出版过中文电影评论集(2011)。并在《电影季刊》、《华语电影学刊》、《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西兰亚洲研究学刊》、《亚洲电影》、《电影艺术》(中国大陆)、《电影欣赏》(台湾)等中、英文期刊及论文集中发表有关1930年代中国电影与理论、当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台湾新电影、社会主义道路片及中国戏曲电影等方面的论文。她也曾担任“华盛顿华语电影节”的评委。

Michael Berry.jpg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他对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文学、电影以及通俗文化的研究取得过诸多成就。其关于华语电影的著作包括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暴行》, 《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等。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参与华语电影节评审工作,担任过2010年台湾金马电影节评委和2013年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展评审等。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经把许多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包括王安忆《长恨歌》丶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003)丶余华《活着》(2004)丶张大春《我妹妹》与《野孩子》(2000),以及舞鹤《馀生》(2017)等,并为《新京报》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撰写专栏。

微信图片_20170903002109.jpg

贝蕾妮斯· 雷诺

Berenice Reynaud

加州艺术学院教授,电影评论家,作家,策展人。生于法国,早期对于美国实验电影和独立电影有深入研究,并在法国电影月刊《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上发表多篇文章。她曾多次到访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成为把华语实验电影、影像艺术传播到美国和法国的先驱。作为电影评论家,她长期关注美国实验电影,女性电影,中国电影,非洲电影等,她长期与法国电影月刊《电影手册》合作,她也曾在世界多家专业电影评论杂志发表文章,如英国的《视与听》(Sight & Sound), 美国的《电影评论》(Film Comment)等。她的著作有《新中国,新电影》(Nouvelles Chinese, nouveaux cinemas)和《侯孝贤的悲情城市》(Hou Hsiao-hsien's "A City of Sadness" ),并参与编辑许多知名女性主义电影评论专著。作为策展人,她曾在许多著名艺术馆举办展览,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并且在洛杉矶REDCAT主办中国独立电影双年展。她也是许多国际知名电影节的选片人和顾问,包括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等等。

Rosen.picture copy.jpg

骆思典

Stanley Rosen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专攻中国政治和社会学。他在台湾和香港学习中文,并在过去的37年中到访中国大陆五十多次。他的课程从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到亚洲政治变革,东亚社会,比较政治及政治和电影比较。他是八本书及许多文章的作者及编辑。他撰写了文革,中国法律制度,舆论,青年,性别,人权,中美关系,电影和媒体等话题。其他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研究中国青年不断变化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和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的前景。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国际交流研究所的附属研究学者,上海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台湾)。他曾为美国新闻局,洛杉矶公设辩护处和一些私人公司,律师事务所及美国政府机构担任顾问。

AAEAAQAAAAAAAAzfAAAAJGVlYTAwOGE4LWE3YWEtNDU0My1hZDY0LTBmNzkzZDRhMDRhZA.jpg

卓孟瀅

Monica Chuo

卓孟瀅的事业开始于塞缪戈温电影公司的开发和收购部,曾与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她的其他职位包括担任DNA制片公司业务发展主管。 就职期间,她曾为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和焦点影业等影视公司,以及华纳旗下的伊兰克塔唱片,大西洋唱片等唱片公司制定新媒体战略计划。她也曾就职于亚提森娱乐公司(现为狮门影业)。随后就职于派拉蒙影业,现任国际收购和合拍制作部门的副总经理。近期,莫妮卡创作了一部美食竞技类真人秀《菜单上》,此项目与著名电视制作人马克.伯奈特合作,并在TNT频道上进行首播。

舒淇.jpg

舒琪

香港导演影评人。毕业于香港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加入过佳艺电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嘉禾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及副导演,1979年创办《电影双周刊》杂志。1984年成立“创造社”发行艺术及独立电影超过200部,1997年开设电影专门书店“一角度书店”(P.O.V Bookstore)。1981年执导第一部作品《两小无知》获得国际天主教金炬奖。迄今共导演了八部电影。其中《沒有太陽的日子》獲得柏林国际电影节OCIC大奖。《基佬四十》获洛杉矶Outfest评审团大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学堂驻校艺术家,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讲师。2005-16年在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任高级院长。

JanetYang 9.85mb.jpg

杨燕子

作为一名好莱坞制片人,杨燕子深深植根于中国,手捧无数奖项,並与多名世界级导演和演员合作过,其中最著名的是她与史蒂夫·斯皮尔伯格合作的《太阳帝国》(华纳兄弟),这也使她与多次奥斯卡奖得主奥利弗·斯通展开了长期合作——她在标志性先锋影片《喜福会》(迪斯尼)中担纲监制,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伍迪·哈里森及爱德华·诺顿主演、获得金球奖的影片《性书大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当中担纲制片人。 《好莱坞报道杂志》将杨燕子列入了“好莱坞5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之一。 杨燕子的电影生涯开始于一家发行公司,她致力于将中国电影引进北美市场,其中包括著名导演陈凯歌及张艺谋的作品。她同时也为美国电影引进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助力,在中美电影工业脱节数十年后,她以经纪人身份代表若干电影公司成功达成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首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