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洛杉磯華語電影節終審評委

 

薛曉璐

中國女作家、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1995年進入中國中央電視台擔任電視編導,2003年調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0年開始職業寫作,至今創作了近20部電影和長片電視連續劇作品。 2001年編劇電影《和你在一起》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等多個提名和獎項。 2002年編劇長篇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中國播映反響巨大。其後編劇的多部電影電視作品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美國編劇協會優秀劇本獎等。 2010年執導電影處女作《海洋天堂》,獲第7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導演。 2013年憑藉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獲得中國導演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和提名。 2016年憑藉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成為華語影壇單片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

张真_.jpg

張真

張真教授致力於在當代全球現代化的結構下,多元化地解讀中國電影史特有的文化語言、美學、政治特色與性別觀念。她的學術專著與編著包括《銀幕艷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2005)、《城市一代: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與社會》(2007)和《DV製造中國:獨立電影之後的數碼影像和社會變革》(2015)。 她創始並主持了紐約大學自2001年起的「真實中國」影響雙年展,並為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紐約現代美術館、和台北女性風潮電影節策劃組織過中國電影回顧展。張真老師曾獲得多項殊榮,包括美國梅隆基金會人文學博士後研究獎金(1998-1999)、電影學協會學術論文獎(2000)、蓋蒂基金會藝術與人文史論獎(2001-2002)、及美國現代語言協會首部學術專著競賽年度最佳推薦獎(2006)。

Jonathan.jpg


喬納森.桑格Jonathan Sanger

電影製片人,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等獎項,百老匯戲劇製片人、媒體顧問和娛樂產業顧問。在賓州大學獲藝術學士學位及傳媒專業碩士學位,是美國導演工會、演員工會、製片人協會、奧斯卡學院協會及電視藝術學會之成員。他擔任製片的作品包括:《象人》、《紅伶劫》、《永無止盡》、《香草天空》、《罪魁禍首》、《真愛旅行》等一系列作品,時至今日他已獲得3座奧斯卡獎項和多達21項的奧斯卡提名,是從業多年至今仍活躍在一線的好萊塢製片人。他還曾經創立和主持了“探索”節目,該節目製作了42部短片,其中多部影片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短片和其他多項國際電影獎項。

ZHANGLING1.jpg

张泠

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分校電影系助理教授。她自芝加哥大學電影與媒體研究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電影聲音理論、華語電影史與戲曲、電影與旅行/流動性、電影中的廢墟、電影與都市化等議題。她也曾拍攝過紀錄片,作為影評人出版過中文電影評論集(2011)。她曾在《電影季刊》、《華語電影學刊》、《比較文學與文化》、《紐西蘭亞洲研究學刊》、《亞洲電影》、《電影藝術》(中國大陸)、《電影欣賞》(台灣)等中、英文期刊及論文集中發表有關1930年代中國電影與理論、當代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新電影、社會主義道路片及中國戲曲電影等方面的論文。她也曾擔任“華盛頓華語電影節”的評委。

Michael Berry.jpg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他對當代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文學、電影以及通俗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諸多成就。其關於華語電影的著作包括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暴行》、《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等。除此之外,他還多次參與華語電影節評審工作,擔任過2010年台灣金馬電影節評委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等。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曾經把許多重要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余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以及舞鶴《餘生》(2017)等,並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Screen Shot 2017-09-03 at 11.29.28 AM.png

貝蕾妮斯· 雷諾 Berenice Reynaud

加州藝術學院教授、電影評論家、作家、策展人。生於法國,早期對於美國實驗電影和獨立電影有深入研究,並在法國電影月刊《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上發表過多篇文章。她曾多次到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成為把華語實驗電影及影像藝術傳播到美國和法國的先驅。作為電影評論家,她長期關注美國實驗電影、女性電影、中國電影、及非洲電影等。她長期與法國電影月刊《電影手冊》合作,她也曾在世界多家專業電影評論雜誌發表文章,如英國的《視與聽》(Sight & Sound)、 美國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等。她的著作有《新中國,新電影》(Nouvelles Chinese, nouveaux cinemas)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Hou Hsiao-hsien's "A City of Sadness" )。並且參與編輯許多知名女性主義電影評論專著。作為策展人,她曾在許多著名藝術館舉辦展覽,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並且在洛杉磯REDCAT主辦中國獨立電影雙年展。她也是許多國際知名電影節的選片人和顧問,包括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等。

Rosen.picture copy.jpg

 

骆思典

 

Stanley Rosen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专攻中国政治和社会学。他在台湾和香港学习中文,并在过去的37年中到访中国大陆五十多次。他的课程从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到亚洲政治变革,东亚社会,比较政治及政治和电影比较。他是八本书及许多文章的作者及编辑。他撰写了文革,中国法律制度,舆论,青年,性别,人权,中美关系,电影和媒体等话题。其他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研究中国青年不断变化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和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的前景。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国际交流研究所的附属研究学者,上海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台湾)。他曾为美国新闻局,洛杉矶公设辩护处和一些私人公司,律师事务所及美国政府机构担任顾问。

AAEAAQAAAAAAAAzfAAAAJGVlYTAwOGE4LWE3YWEtNDU0My1hZDY0LTBmNzkzZDRhMDRhZA.jpg

卓孟瀅

 

Monica Chuo

卓孟瀅的事業開始於塞繆戈溫電影公司的開發和收購部,曾與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合作。她的其他職位包括擔任DNA製片公司業務發展主管。 就職期間,她曾為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和焦點影業等影視公司、以及華納旗下的伊蘭克塔唱片、大西洋唱片等唱片公司制定新媒體戰略計劃。她也曾就職於亞提森娛樂公司(現為獅門影業)。隨後就職於派拉蒙影業,現任國際收購和合拍製作部門的副總經理。近期她創作了一部美食競技類真人秀《菜單上》,此節目與著名電視製作人馬克.伯奈特合作,並在TNT頻道上進行首播。

 

舒淇.jpg

舒琪

 

香港導演、影評人。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加入過佳藝電視、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及嘉禾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1979年創辦《電影雙周刊》雜誌。1984年成立「創造社」發行藝術及獨立電影超過200部,1997年開設電影專門書店「壹角度書店」(P.O.V. Bookstore)。1981年執導第一部作品《兩小無知》獲得國際天主教金炬獎。迄今共導演了八部電影。其中《沒有太陽的日子》獲柏林國際電影節OCIC大獎。《基佬四十》获洛杉磯Outfest評審團大獎。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駐校藝術家,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席講師。2005-16年在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任高級院長。

JanetYang 9.85mb.jpg

楊燕子

作為一名好萊塢製片人,楊燕子深深植根於中國,手捧無數獎項,並與多名世界級導演和演員合作過,其中最著名的是她與史蒂芬·史匹柏合作的《太陽帝國》(華納兄弟),這也使她與多屆奧斯卡獎得主奧利佛·斯通展開了長期合作——她在代表性創新影片《喜福會》(迪斯尼)中擔綱監製,在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伍迪·哈里遜及愛德華·諾頓主演、獲得金球獎的影片《情色風暴1997》(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當中擔綱製片人。 《好萊塢報道雜誌》將楊燕子列入了「好萊塢5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單之一。 楊燕子的電影生涯開始於一家發行公司,她致力於將中國電影引進北美市場,其中包括著名導演陳凱歌及張藝謀的作品。她同時也為美國電影引進中國市場提供了巨大助力,在中美電影工業脫節數十年後,她以經紀人身份代表若干電影公司成功達成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的首次銷售。